* 原始文章地址可能暂时无法访问,仅展示文章的摘要信息

《美的历程》」的摘要信息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艺术发展历史的书籍,其从原始社会一直讲述到明清时期,涵盖文学、雕塑、书法、绘画等各式各样的艺术类型。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关于美,特别是关于中国诞生的美及其是在怎样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诞生的,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让我有了去详细学习和感受中国某些时期艺术的冲动。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整体印象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不再和以前一样对了解和学习中国思想文化有一些偏见和抗拒。 “美是什么”我想就和保安三问(你是谁,你要去哪里,你为什么要去)一样是属于个人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答案的问题。但我还是总疑惑为什么在有些公认为美的艺术作品(特别是在绘画和文学领域中)上我并没有体会到美,感受不到情绪和感受的波动。我想我需要一个比“美是具有个体性的”更加详实的回答来解释这一现象。《美的历程》这本书在一开始就借助史前和青铜艺术为我解答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美是由形式美和含义美两方面构成的。以陶器为例,那些史前时期的陶器上的花纹因为其宗教/巫术上的含义而被人所绘制,当时的人们因为这些含义而从陶器上感受到了祝福、喜悦甚至是恐惧。但这些含义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失传,到如今我们只能感受到这些花纹在形式方面的美,甚至不再能从中感受到什么了。这也导致了我们和古代人即使在同一件器物上都感受到了美,但这一美的具体感受也可能不再相同。我感觉最有意思的一个例子是山东博物馆的亚丑钺。它曾因为“憨憨”的纹饰而爆火互联网,山东博物馆都出了复刻周边。但有一种说法说钺在商朝是在祭祀典礼上用来割下人祭头颅的“礼器”。上面的纹饰被称为饕餮纹,是用来起到震慑和彰显权威用的。在明白了其含义后,我想就不会因为形式上感到的憨憨感,而轻视这样一件青铜器了。我想之所以我感受不到那些艺术作品的美是因为我并不清楚它们的含义美,这种含义美有的可以通过学习在感受时重新体会,有些却无法获得和再现。那种作品我们只能欣赏它的形式美,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