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应县木塔是因为梁思成先生,1933年的梁思成带着中国营造学社成员们来到应县,对应县木塔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测绘,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盛赞应县木塔“好到令人叫绝,喘不出一口气来半天”,让应县木塔的美名广为流传。 应县,位于大同盆地的南端,东望恒山,南扼雁门关,与大同市相接壤,在古代属于雁门郡,是重要的战略据点1。辽代圣宗、兴宗、道宗三朝大力崇佛,应县木塔,也就是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就是建于这个时期的。 梁思成到访应县木塔时,塔身为八角形,外观共有五层。每层的设计逐渐收分,塔顶装有铁制塔刹。塔内设有佛像,第一层中央有一尊高约10米的释迦造像。每层内部设有暗层作为上一层的基座,墙壁上装饰有辽代风格的壁画。梁思成判断“这塔的现状尚不坏,虽略有朽裂处”。 之后不久,当地绅士在没有梁思成等专家参与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破坏性修复,梁思成称之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 这次修塔的绅士据说因为风水的缘故,将塔身上部四个明层内含斜撑子的夹泥墙拆改为格扇门。梁思成认为“这种灰泥墙壁,可避风雨,斜戗对于构架尤能增强其坚固。最近应县士绅,擅将墙壁拆除,代以格子门,不惟毁坏了可贵的古壁画,改变了古建筑的原形,而且对于塔的保固方面,尤有莫大的影响。在最近的将来,必须恢复原状,否则适足以促短塔的寿命而已。” 果然梁思成的话语在后来有了应验,十余年后塔身慢慢歪斜,部分构件脱榫、劈裂,它像是一株病弱的残柳,苟延残喘。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文物局曾组织专家进行抢险加固,但这次修复再次犯了错误,没能阻挡住木塔继续变形2。之后历经数次研究讨论方案,然而直到现在也还没有个定论究竟要如何彻底地修这座宝塔。应县木塔就这样继续默默地抵御着日晒雨淋,继续慢慢倾斜着,谁也不知道是不是哪一天它就倒了。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建在高高的方形石砌台基上,四周有镇塔灵兽谓之角石、角兽,现在已被玻璃罩着,是与《营造法式》中...